北碚旧游文人雅士齐聚雅舍

 

治好一位白癜风幸福一个家 https://m-mip.39.net/baidianfeng/mipso_4392563.html

北碚旧游和谈闻一多一样,也是一篇很长的回忆录。梁实秋他自己说事隔40年才写的北碚旧游,这间隔的时间不可谓不长,而他能清晰地写出那么多人物和事件。

似乎可以认定他是有写日记的习惯的,而我到现在也没有看到他写日记的明确记载。

北碚旧游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,梁实秋流落到重庆北碚8年期间与他人的交往故事。本集就是我从中摘录的一些内容。

那时候在北培是一个自治试验区,叫三峡乡村建设试验区,相当于一个县,该区的负责人先是卢作孚,后市卢子英,卢子英是卢作孚的弟弟,卢作孚何许人也,这里不多介绍,他的墓现在北碚公园内。

梁实秋年来到北碚的时候,卢子英掌管着北碚,即由李清悚、杨家骆陪同拜访卢子英。卢子英的家是一个小院落,院子里堆着粮草,晒着干菜,而卢子英本人剃光头,穿布衣,光脚穿草鞋,说话做事朴实无华。

这时的北碚经过卢氏兄弟的治理,已经被打造成一个很好的小城镇,按现在流行的标准,可称其为全国卫生城市,文明城市,园林城市,联合国人居环境奖,旅游城市,双拥模范城等等。这里距重庆几十公里,是战时重庆各大机构避难的好地方。

梁实秋所工作的教科用书编程委员会也被疏散到北碚,梁实秋当时就住在编委会的楼上,房间里只有一床、一几,一椅而已。邻居是方令孺,她也是在编委会工作。方令孺是在青岛大学时的同事,酒中八仙之一。和闻一多同属中文系,她的侄子方玮德是闻一多的得意弟子之一,方玮德与陈梦家既是同学,也是好友,他们统统都是新月派诗人,新月派女诗人中除了林徽因,数得上的就是方令孺了。民国时期的文人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,宗白华是方令孺的外甥,但宗和方俩人是同年生的,而孙寒冰是方令孺的同学。

孙寒冰年因日军空袭死在了北碚,当时复旦大学在北碚黄桷树,孙寒冰是该校教授,因为炸弹震飞的一块巨石而被砸死。后来复旦大学间的寒冰馆即是为了纪念他。

在现在的雅舍中有一个废品是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文《咆哮山庄》,即是梁实秋在方令孺的书架上发现了英文版的《咆哮山庄》后,翻译而成的。这本书梁实秋一看就喜欢的不得了。在油灯下将其翻译成中文。而方令孺本人对这本书也是情有所感。后来赵清阁将其改编为话剧上演。

后来梁实秋搬到雅舍,方令孺也搬到雅舍斜对面,有一年冬天,方令孺请吃饭。只见炭火上有个瓦罐,里面有猪肉,但不加水,只加料酒酱油,瓦罐密封,在获胜煨几个小时。做好后,猪肉酥烂可口。

梁实秋猜测这就是东坡肉。能吃上这样的美味,在当时当地算得上难得的享受了。

年5月3日,重庆市区遭到了日军轰炸。第二天,梁实秋乘船赴重庆看望吴景超、龚业雅夫妇。吴景超是梁实秋的清华同学,龚业雅是梁实秋的妹妹的同学,梁实秋是吴景超和龚业雅的媒人。

5月4日傍晚,日军又来轰炸,山城火光冲天,梁实秋和友人随着人潮来到江边,此时的山城犹如人间地狱,这就是著名的五四大轰炸。

此后,梁实秋与吴龚夫妇在北碚共同购买了一栋房屋,这就是雅舍。

雅舍诞生,雅舍小品也随之诞生,雅舍之名由龚业雅的名字而来,雅舍小品也是龚业雅催促,鼓励梁实秋写成的,绝大部分篇章的第一位读者都是龚业雅,后来集结成册出版,序言也是由龚写的。

雅医院斜对面,后来梁实医院做的手术,因为缺乏药物的原因,手术后感染又第二次开刀手术,几乎危及生命。此后,老舍医院就医。手术时,医生怎么也找不到老舍的盲肠,因为老舍患胃下垂,把盲肠挤到别的地方了。

老舍来北碚是因为他在重庆的住所被炸了,他开始时这在林语堂年捐给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小洋楼里,这所洋楼位于蔡锷路24号,林语堂指定由王向辰看管并居住,而老舍是文艺界抗敌协会的负责人,王向辰是文协会的骨干,也是编委会的人,所以由王向辰介绍,老舍和梁实秋终于见面了。

以此二人成为知己好友,在北碚交往颇多。后来老舍搬到雅舍不远的地方居住,邻居就是赵清阁。

但在《北碚旧游》中,梁实秋只有一句话提到老舍,梁实秋说:“由老舍与我合说了一段相声,作为压轴。”因为在我的其他文章中介绍过,这里就不再重复了。所言不虚,如今,北碚的多鼠斋和雅舍都有了一幅丁聪的漫画作品,记录了说相声这个事。

而王向辰这个人,交友颇广,文艺界和政治界都有广泛的人脉。在文艺方面成熟也很高,他的笔名叫老向。在曾经的文艺界有“三老”或“二老”之称,三老指老舍、老向、老谈。二老则指去掉老谈。梁实秋与齐如山的结识也是缘自王向辰的介绍。

说完王向辰,再说一说另一位重要人物李清悚,梁实秋在北碚的工作职务是中小学教科书组主任,但他在这行完全是门外汉,组里的事物其实全是有副主任李清悚来承担的。李清悚既有学识,又有教育工作经历,使得力的人选。梁实秋对他的评价相当高。才华内蕴,诗书画俱佳,教科书组的工作全赖李清悚一人谋划,最终功德圆满,首功应授予李清悚。

在他们共事的过程中,他俩建立了深厚的友谊。有次他们去游览温泉寺,在中国词典馆疏散到了这里,李清悚的内弟杨家骆在词典馆工作,住着寺内,招待了他们。杨家骆还取出一件古董进行展示,一个铜盆注满水,双手搓铜盆的两耳,不久,水珠就崩溅而出。梁实秋感到很惊奇。上世纪90年代,我记得在北京白云观见到过类似的东西,有的人能搓得水珠高高蹦起,而有人使出浑身气力,水面无动于衷,这应该是共振的原理吧。

有一次梁实秋到李清悚家做客,李夫人做了一盆“涨蛋”,泡松而有味,让梁实秋几十年都忘不了。“涨蛋”这个词我仅在此听说过,据网上说,它属于鲁菜。

在梁实秋盲肠炎手术后,李清悚看望他,这给他一只雏鸡,这绝对算是重礼了。正因为他们与公于私的这种关系,如今雅舍大门口的对联就是李清悚当年赠给梁实秋的一句话:“鬓发催人惊岁月,文章小计挟风雷。”这首完整的诗在北碚旧游中可以找到。

此外,还有一首陈仲子送给梁实秋的诗,被梁实秋引用到《华北视察散记》的最末尾。“黑头参政曾书策,为问苍生苏息无”。完整的诗在北培旧游中也可找到。这是陈仲子给梁实秋的生日赠诗。那个时代,人们过生日会有一个册页,朋友们会在上卖弄题诗,题句。题句中最有名的应该是冰心来雅舍,所提的梁实秋最像一朵花,那一段诗了。同住在雅舍的尹石工的题诗也不少,尹石工是许心武的好友,60岁。那时候,尹、许都住在雅舍。许心武史编委会主任,尹石工担任秘书。尹石工长年穿一身布袍,而许心武常年穿一套破旧的蓝哔叽学生装。这两位好友开始搭伙吃饭,经常是白饭加一小碟盐巴,上面撒几滴麻油,用筷子蘸盐下饭。后来尹石工实在受不了了,两人就分开各自吃了。

有尹石工介绍,梁实秋认识了立法委员高淳士,高淳士也是文人骚客,诗书画俱佳,那时候雅舍经常有聚会,高淳士就画了一幅《雅舍图》,茂林修竹,浮云掩映,把雅舍画得犹如仙境。陈仲子一看来了兴致,在画上题诗一首,诗就不念了。

经常出入雅舍的还有卢冀野,本名叫卢前,他是国立礼乐馆礼仪组主任,他把自己的居所叫“求诸室”“礼失而求诸野”的意思,梁实秋说他平日穿一袭皱褶的长袍,脖子底下的纽扣忘记扣是常事,破鞋破袜上面蒙着一层灰土,活像江湖上算卦看相的。卢冀野很胖,走不老几步就气喘吁吁。年他们去华北慰问的时候,就是因为胖,卢冀野先骑马,后改为骑骡子。当时,傅斯年也是一个有名的胖子,这两个胖子在国民参政会时,陶行知随口念出一首打油诗:老胖姓付小胖卢,小胖有胡老胖无。一朝老胖挂帅印,小胖出征带酒壶。

在北碚,卢冀野主持刻印全元曲,招了2名刻书工人,每天可以雕刻2页,几年工夫刻板就堆满了一屋子,到抗战胜利时尚未完成。这种古色古香的东西不知道后来是否逃过劈材的厄运。梁实秋之所以这样想,是因为有前车之鉴的。雅舍定名之后,他写了一个木牌立在雅舍土坡下面,不就就被偷了,可能就是被人拿去当柴火烧了。

就在梁实秋、卢冀野等人华北慰劳归来不久,年5月,张自忠将军英勇殉国,灵柩最终运到北碚,国人对张自忠的为国尽忠的精神都极为钦佩景仰。梁实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,当即写下了《记张自忠将军》一文,纪念与张自忠的一面之缘,这篇文章现在好像进入了语文课本或读本,或者考卷里。在网上能看到很多关于此文的阅读理解。同样参加了慰劳团的卢冀野,写下一首诗《国殇——悼张上将自忠》此诗后被江定仙谱曲,广为传唱。在如今的梅花山,将军陵园展览室里,就展出有这首歌曲的词曲。

两年后,国立编译馆迁到北碚,编委会并入其中,许心武、尹石工搬离雅舍,张北海入住。张北海是编译馆总务组长,身材高大,性情磊落,嗜酒好棋。

编译馆馆长陈可忠是梁实秋的清华同学,也爱下棋,陈可忠与张北海经常在雅舍来对弈,难分伯仲。

因为编译馆大量人员的到来,原编委会的防空洞不够用,要开辟新洞,工程还未竣工,防空警报响起,梁实秋紧急进洞躲避,落下的炸弹引起的狂风窜入洞内。

空袭导致的人员伤亡时有发生,不过北碚比重庆市区的要轻许多。来雅舍下棋的人当中有其隐超大的,即使空袭警报大作,也要分出个胜负才肯跑警报。

在悠闲的时候,雅舍也是有一番景致的。雅舍门前有一仗见方的平地,明月风情三日,徐景字,萧柏青,席征庸三人连翩而至,搬出藤椅,清茶一壶,高谈阔论。连翩而至这个词我仅在这里见过,是陆续到来的意思。在高谈阔论间,有时可见稻田间一行白鹭上青天,有时可见半山腰一列运煤小火车驶过。

雅舍这种高朋满座的光景一直延续到台湾的雅舍。而在北碚,这种悠闲的也仅仅是精神上的,物质上的贫困是所有人感同身受的。

梁实秋的在雅舍的床是四只竹凳横放,架上一只棕绷,睡上去吱吱作响,又摇晃不止。乡间的老鼠也是相当的多,以致于老舍的住所被他自己称为“多鼠斋”。大家吃的都是政府供应的平价米,米里有石子,谷壳是正常的。饭桌上最常见的菜是白菜豆腐。荤腥太罕见了。

吴景超最爱吃肉四炒干丝,孩子们在荤里挑肉屑肉丝而不得,让人痛心。萧毅武常常念叨“莱阳海带,寤寐求之”,细问之下,才知道莱阳海捞是狮子头的英文音译为中文的称呼,萧毅武自己发明的。看来大家不知肉味久矣。

不过,在雅舍工作的黄嫂坚持要在雅舍养猪,否则她觉得这不像个家,所以她养了一窝小猪,年底杀猪,犒赏工友。

当时为了应付僧多粥少的情况,卢子英在试验区成立了消费合作社办公室,鼓励各机关单位设立消费合作社。编委会及后来的编译馆也成立了合作社,梁实秋担任理事会主席,龚业雅为经理。

合作社主要经办平价米,食用油的运输,配发。每次配发都必须公正公开,又要对付斤斤计较不管他死活的刁人。这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。但梁实秋一般人通过精心组织,秉公办事,赢得了大家的信任。

每年政府对各单位的合作社进行考核,编译馆总是最优。梁实秋还想方设法购买砂糖等其他生活用品,让同事们的生活较其他单位好一些,而且每月坚持公布账目,可以查阅,体现了办事人员的勤恳与廉洁。

编译馆人员众多,大多是文人雅士,《北碚旧游》中还提到了编写小学国语课本的崔纫秋,编写中学国文课本的朱锦江等人。戏剧方面有姜作栋,匡直,马立元等。元曲专家隋树森,翻译委员会有李味农、王思曾,孙培良,李长之,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等人。这些人在北碚时期的著作和翻译作品,梁实秋都给予了高度评价。

还有一位音乐家扬仲子,也是篆刻家,他给梁实秋刻了2方印,一方是“雅舍小品”,一方是“雅兴”,看来梁实秋与雅是分不开了。

礼乐管有一位张充和女士,她是昆曲专家,也擅长书法绘画民族乐器。在梁实秋和老舍演相声的那次演出中,张充和演了一出评剧。后来他们在台外重逢。张充和的姐姐张兆和,即是沈从文的夫人。

此外,老舍的夫人胡洁青,还有赵清阁,顾一樵,冰心,等等,都是雅舍的常客。这种文人雅士相聚雅舍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台湾的雅舍生活。

与平淡中发掘故事,以善意对待故旧,凭坚韧战胜苦难,用和平舒展身心。这就是我总结的北碚旧游的写作心态,也是梁实秋的处世态度。

雅舍迷、喜爱梁实秋的读者朋友,也可以去喜马拉雅FM找“梁子雅舍”一起交流互动。

版权归本作者“梁子雅舍”所有。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cqfpl.com/ways/22576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

    当前时间: